今天收到了一条自动回复邮件:“很遗憾,您的性格测试结果与岗位要求不匹配,无法进入下一轮……”
这是我第一次因为性格测试而被刷下来。不是题不会做,不是专业不过关,而是“性格不合适”。
“我们寻找的是乐观、外向、善于团队协作的人才。”——招聘要求如是说。
我坐在电脑前,看着这份拒绝信,忽然觉得有些荒诞。为了这次笔试,我准备了整整两周,刷了上百道题,模拟了三次完整测试。可最终,决定我命运的不是我的能力,而是一份标准化的性格问卷。
性格测试真的能准确衡量一个人的工作潜力吗?那些“你是否喜欢参加聚会?”“你是否经常主动与人交谈?”的问题,真的能定义一个内向但专注的技术人才吗?
我开始怀疑,当企业过度依赖这种看似科学的测评工具时,是否也在无形中排除了那些沉默但踏实、内向却专注的候选人?
或许,我不是“性格有问题”,而是这个岗位不需要我这样的性格。但问题是,谁来定义“合适”的性格?又由谁来决定什么样的性格才“适合”工作?
这次经历让我明白:在求职的路上,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能力,而是一套你不认同的评价标准。也许,我该庆幸自己早早知道了这个岗位的文化偏好,而不是在入职后才发现格格不入。
只是希望,未来的招聘能多一些对多样性的包容,少一些对“标准性格”的执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