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试死在了性格测试上
今天收到了一家心仪公司的笔试结果通知——未通过。点开详情,没有编程题的反馈,也没有行测题的得分,只有一行小字:“性格测试未达岗位要求”。
我愣住了。前前后后准备了两个月,刷了上百道题,自认为专业知识和逻辑能力都还过得去,最后却“死”在了性格测试上?那个耗时半小时、回答了上百个“是否喜欢团队合作”、“是否愿意承担压力”的问卷,竟成了决定命运的门槛。
我开始回想那些问题。选“是”怕显得浮夸,选“否”怕显得孤僻。想表现得积极进取,又担心不够稳重。最后只能凭直觉,尽量“中庸”地作答。可现在想来,或许正是这种犹豫和伪装,让系统判定我不够“真实”或“匹配”。
性格测试真的能准确衡量一个人的适配度吗?它是否过于依赖心理学模型,而忽略了人的复杂与多变?当算法开始决定谁有资格进入下一轮,我们是否也在无形中被标签化、被简化?
这次经历像一盆冷水,浇醒了我对“努力就有回报”的天真想象。原来在求职的路上,除了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,还有看不见的“性格滤网”在默默筛选。
我不知道下次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测试。是该更“真实”,还是更“聪明”?但至少现在,我记住了:有时候,打败你的不是能力,而是一道你从未真正理解的“选择题”。
本文纯属个人经历与思考,供同路人参考。愿每位求职者都能被看见,被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