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吴名将 · 疑城退敌 · 江东猛将
徐盛(?-228年),字文向,琅邪莒县(今山东莒县)人,三国时期东吴名将。早年随孙策征战,后归附孙权。 以勇猛善战著称,曾在濡须口之战中大败曹军,更以"疑城退敌"之计智退魏文帝曹丕大军,被誉为江东猛将。 徐盛治军严明,深得士卒拥戴,是东吴中期的军事支柱之一。
"盛为人强勇,有胆气,少有志节,容貌魁梧。"
—— 《三国志·吴书·徐盛传》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评价徐盛"强勇有胆气",孙权也曾称赞他"有文向之勇,实国之栋梁"。 徐盛不仅武艺高强,更善于运用谋略,特别是在防御作战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。 他的"疑城退敌"之计,更是被后世军事家奉为经典案例。
公元225年,魏文帝曹丕亲率十万大军南下,意图一举灭吴。当时东吴主力远征在外,建业空虚。 徐盛临危受命,负责建业防务。他急中生智,命令士兵在江岸用芦苇和木材搭建假城墙, 上面插满旗帜,远远望去仿佛是一座坚固的城池。同时派出小股部队在江中游弋, 制造大军集结的假象。曹丕远望江岸,见旌旗林立,城池坚固,以为东吴早有准备, 加上天气恶劣,最终下令撤军。徐盛以智谋保全了东吴都城,此战也成为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