裴松之(372年-451年),字世期,河东闻喜(今山西闻喜)人。 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,官至太中大夫。他以注解陈寿《三国志》而闻名于世, 其注解内容丰富,考证精详,为后世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。
广泛搜集魏晋时期各种史料,包括官方记录、私人著述、野史传说等
对史料真伪进行严格考证,去伪存真
采用"补阙"、"备异"、"惩妄"、"论辩"四种注解方法
深刻理解历史事件,提出独到见解
1. 补充史料: 裴松之的注解引用了210余种文献,大大丰富了《三国志》的内容, 使原本简略的记载变得丰满生动。
2. 考证真伪: 对不同记载进行对比分析,指出其中的矛盾和错误, 为后人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历史资料。
3. 保存文献: 许多魏晋时期的文献已经失传, 正是通过裴松之的注解才得以保存部分内容。
4. 开创体例: 创立了史书注解的新体例,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。
"裴松之注,博采众说,考订异同,实为史家之良法。其书与陈寿《三国志》并行, 读者必合观之,方能得三国史事之全貌。"
— 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