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亡经过
诸葛亮第五次北伐,病逝于五丈原。临终前安排退军事宜,令魏延断后,若魏延不从命,则军便自发。
魏延得知诸葛亮去世,拒绝听从杨仪的指挥,认为应当继续北伐。他率军先行南归,烧毁栈道,阻止杨仪大军。
杨仪与魏延在南谷口相遇,双方对峙。魏延部下王平指责魏延谋反,魏延军士纷纷离散。
魏延逃往汉中,被马岱追上斩杀,夷灭三族。杨仪踩着魏延的头颅说:"庸奴!复能作恶不?"
蜀汉名将的悲剧结局
魏延(?-234年),字文长,义阳(今河南信阳)人。三国时期蜀汉名将,深受刘备器重。魏延勇猛善战,曾镇守汉中十年,使曹魏不敢轻易南下。然而,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,最终却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。
诸葛亮第五次北伐,病逝于五丈原。临终前安排退军事宜,令魏延断后,若魏延不从命,则军便自发。
魏延得知诸葛亮去世,拒绝听从杨仪的指挥,认为应当继续北伐。他率军先行南归,烧毁栈道,阻止杨仪大军。
杨仪与魏延在南谷口相遇,双方对峙。魏延部下王平指责魏延谋反,魏延军士纷纷离散。
魏延逃往汉中,被马岱追上斩杀,夷灭三族。杨仪踩着魏延的头颅说:"庸奴!复能作恶不?"
魏延性格高傲,与同僚关系不睦。特别是与杨仪、蒋琬等人积怨甚深。诸葛亮在世时,尚能压制各方矛盾,一旦诸葛亮去世,矛盾立即爆发。
魏延作为刘备旧部,战功显赫,在军中威望很高。而杨仪等人则是诸葛亮提拔的文官集团,双方存在权力之争。诸葛亮死后,文官集团迅速清除异己。
魏延主张继续北伐,而杨仪等人则主张撤军。这种战略分歧最终演变为政治对立,成为魏延被杀的导火索。
蜀汉丞相
蜀汉实际掌权者,对魏延既用又防,临终前的安排直接导致魏延之死。
蜀汉长史
诸葛亮心腹,与魏延积怨深重,是魏延之死的主要执行者。
蜀汉将军
马超堂弟,奉杨仪之命追杀魏延,最终斩杀魏延。
蜀汉将军
在关键时刻指责魏延谋反,导致魏延军心涣散。
关于魏延的评价,历来争议颇多。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认为魏延"性矜高",但同时也承认其"勇猛过人"。后世史家多认为魏延虽有谋反之名,实则未必真有反意,更多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。
《三国志》记载魏延"不北降魏而南还",说明他并无投敌之意。他的行为更像是在争夺蜀汉军政大权,而非真正谋反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,魏延被塑造成脑后有反骨的形象,其死亡被描绘为命中注定。这种艺术加工加深了人们对魏延的负面印象。
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,魏延是蜀汉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。他的死标志着蜀汉军事集团的衰落,此后蜀汉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北伐。
在各种三国题材游戏中,魏延通常被设定为高攻击、高统率的猛将形象。他的"子午谷奇谋"常被设计为特殊技能,体现了其大胆创新的军事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