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ukes分期系统是一种用于评估结直肠癌扩散程度的经典临床分期方法,由英国病理学家Cuthbert Dukes于1932年提出。该系统将结直肠癌分为A、B、C、D四期,其中B期具有特定的病理特征和临床意义。
什么是Dukes B期?
Dukes B期指肿瘤已穿透肠壁肌层,侵犯至浆膜下或直接侵入邻近组织,但尚未累及区域淋巴结,也无远处转移。这意味着癌细胞尚未通过淋巴系统扩散,属于局部进展但未发生区域转移的阶段。
临床意义与治疗策略
相较于A期,B期患者的复发风险有所升高,但仍属于可手术根治的范围。标准治疗通常包括:
- 根治性手术切除(如结肠切除术)
- 术后是否需要辅助化疗存在争议,需结合高危因素(如组织分化差、脉管侵犯、梗阻或穿孔等)综合判断
- 定期随访监测复发
预后情况
Dukes B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通常在60%–80%之间,具体取决于肿瘤生物学行为、手术质量及是否伴有高危病理特征。近年来,随着分子标志物(如微卫星不稳定性MSI)的应用,对B期患者的风险分层更加精准。
与TNM分期的对应关系
现代临床多采用AJCC/UICC的TNM分期系统。Dukes B期大致对应于:
T3或T4,N0,M0(即肿瘤侵犯浆膜或邻近器官,无淋巴结转移,无远处转移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