👑 魏武帝曹操
曹操(155年-220年),字孟德,小名阿瞒,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)人。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,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。
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,对内消灭二袁、吕布、刘表、马超、韩遂等割据势力,对外降服南匈奴、乌桓、鲜卑等,统一了中国北方,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,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。
太祖武皇帝,沛国谯人也,姓曹,讳操,字孟德,汉相国参之后。桓帝世,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,封费亭侯。养子嵩嗣,官至太尉,莫能审其生出本末。嵩生太祖。
太祖少机警,有权数,而任侠放荡,不治行业。世人未之奇也。惟梁国桥玄、南阳何颙异焉。玄谓太祖曰:"天下将乱,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,能安之者,其在君乎!"
卷一·太祖本纪
初,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、宋之分,辽东殷馗善天文,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沛、梁之间,其锋不可当。至是凡五十年,而公破绍,天下莫敌矣。
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,公引兵救延,击破良。良走,斩之。绍渡河,壁延津南。公乃击破之,斩其大将文丑。绍遂大惊,走渡河。
公还军官渡。绍进保阳武。公乃还官渡,与绍相拒。绍连营稍前,依沙塠为屯,东西数十里。公亦分营与相当,合战不利。时公兵不满万,伤者十二三。绍复进临官渡,起土山地道。公亦于内作之,以相应。绍射营中,矢如雨下,行者皆蒙楯,众大惧。
公乃与荀攸书,议欲击绍,使许攸降。攸字子远,南阳人。初在绍军,尝说绍曰:"公兵少而粮乏,未可以久。若以轻兵袭许,则大事可成。"绍不能用。及是,攸惧祸,遂奔公。
📜 典故解析
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。此战中,曹操以少胜多,击败袁绍,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。文中描述了许攸叛逃的关键转折,体现了曹操善于用人的特点。
卷二·战功录
公之自伐也,谓荀彧曰:"此战不捷,吾不复归矣!"及战,大破之,斩首七万余级,获辎重财物千万。绍与谭单骑走渡河。余众伪降,尽坑之。
初,绍与公共起兵,绍问公曰:"若事不辑,则方面何所可据?"公曰:"足下意以为何如?"绍曰:"吾南据河,北阻燕、代,兼戎狄之众,南向以争天下,庶可以济乎?"公曰:"吾任天下之智力,以道御之,无所不可。"
八月,绍连营稍前,依沙塠为屯,东西数十里。公亦分营与相当,合战不利。时公兵不满万,伤者十二三。绍复进临官渡,起土山地道。公亦于内作之,以相应。绍射营中,矢如雨下,行者皆蒙楯,众大惧。
公乃与荀攸书,议欲击绍,使许攸降。攸字子远,南阳人。初在绍军,尝说绍曰:"公兵少而粮乏,未可以久。若以轻兵袭许,则大事可成。"绍不能用。及是,攸惧祸,遂奔公。
卷三·政绩篇
是岁,用枣祗、韩浩等议,始兴屯田。是岁,募民屯田许下,得谷百万斛。于是州郡例置田官,所在积谷,仓廪皆满。
公曰:"夫定国之术,在于强兵足食。秦人以急农兼天下,孝武以屯田定西域,此先代之良式也。"
初,公在兖州,东平毕谌别驾。张邈之叛,劫谌母弟妻子。公谢遣之,曰:"卿老母在彼,可去。"谌顿首无二心,公嘉之,为之流涕。既出,遂亡归。及吕布破,谌众见获,皆畏死,谌独曰:"我受曹公恩,死不恨。"遂就刑。
公性节俭,不好华丽,后宫衣不锦绣,侍御履不二采。帷帐屏风,坏则补纳。茵蓐取温,无有缘饰。及攻城拔邑,得靡丽之物,则悉以赐有功。勋劳宜赏,不吝千金,无功望施,分毫不与。
🏛️ 政治成就
曹操在政治上推行屯田制,解决了军粮问题;唯才是举,打破了世族门阀垄断;制定《甲子科》,完善法律体系。这些措施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历史评析
陈寿评曰:汉末,天下大乱,雄豪并起,而袁绍虎视四州,强盛莫敌。太祖运筹演谋,鞭挞宇内,揽申、商之法术,该韩、白之奇策,官方授材,各因其器,矫情任算,不念旧恶,终能总御皇机,克成洪业者,惟其明略最优也。抑可谓非常之人,超世之杰矣。
📚 后世评价
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对曹操给予了高度评价,称其为"非常之人,超世之杰"。曹操的军事才能、政治智慧和文学成就,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最具魅力的历史人物之一。
鲁迅曾评价:"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,至少是一个英雄。我虽不是曹操一党,但无论如何,总是非常佩服他。"
※ 本文摘录自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,原文为文言文,为保持原貌未作白话翻译。
※ 《三国志》是西晋陈寿编撰的纪传体国别史,记载了三国时期魏、蜀、吴三国的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