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背景
建安四年(公元199年),汉献帝刘协不满曹操专权,秘密下诏给车骑将军董承,命其联合忠义之士讨伐曹操。这道密诏被缝入衣带之中,故称"衣带诏"。这是汉室最后一次试图夺回权力的尝试,也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。
当时曹操"挟天子以令诸侯",权势熏天,汉室威严扫地。汉献帝虽为天子,实则傀儡。衣带诏事件反映了汉室与曹操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,也预示着汉室的最终覆灭。
诏书原文
朕闻人伦之大,父子为先;尊卑之序,君臣为重。近者曹操,专弄威柄,陵越人伦,败坏王法。朕以幼冲,遭家不造,奸臣擅命,社稷将倾。朕夙夜忧惧,不知所裁。
将军董承,国之元舅,忠亮忧国,当与朕共图此贼。今朕密诏,藏于衣带,付与将军。可召集忠义之士,同心协力,以讨国贼。事成之日,当与诸公共定大业,同享富贵。若事泄,朕与将军共死之,无所悔恨。
布告天下,咸使闻知。建安四年十月日。
白话翻译
诏书译文:
我听说人伦关系中,父子关系最为重要;尊卑秩序中,君臣关系最为重要。近来曹操,独揽大权,超越人伦,败坏王法。我因为年幼,遭遇家国不幸,奸臣独断专行,国家社稷即将倾覆。我日夜忧惧,不知如何是好。
将军董承,是国舅,忠诚正直,为国忧心,应当与我共同谋划讨伐这个国贼。现在我秘密下诏,藏在衣带中,交给将军。你可以召集忠义之士,同心协力,讨伐国贼。事成之后,当与各位共同成就大业,共享富贵。如果事情泄露,我与将军共同赴死,绝不后悔。
布告天下,让所有人都知道。建安四年十月某日。
历史意义
衣带诏事件是汉室最后的挣扎,虽然最终失败,但其历史意义深远:
- 标志着汉室与曹操势力的彻底决裂
- 加速了曹操清除异己、巩固权力的进程
- 为后来的刘备讨曹提供了道义基础
- 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题材
- 体现了古代忠君思想与权臣政治的冲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