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彧(163年-212年)
《三国志·荀彧传》原文精选
荀彧字文若,颍川颍阴人也。祖父淑,字季和,朗陵令。当汉顺、桓之间,知名当世。有子八人,号曰八龙。彧父绲,济南相。叔父爽,司空。
彧年少时,南阳何颙异之,曰:"王佐才也。"永汉元年,举孝廉,拜守宫令。董卓之乱,弃官归乡里。同郡韩融时将宗亲千余家,避乱密西山中。彧谓父老曰:"颍川,四战之地也,天下有变,常为兵冲。宜亟去之,无久留。"乡人多怀土犹豫,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,彧乃独将宗族随馥到冀州。
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。彧弟谌及同郡辛评、郭图,皆为绍所任。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,时太祖为奋武将军,在东郡,初平二年,彧去绍从太祖。太祖大悦曰:"吾之子房也。"以为司马,时年二十九。
是时,太祖为兖州牧,后陶谦死,太祖欲遂取徐州,还乃定布。彧曰:"昔高祖保关中,光武据河内,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,进足以胜敌,退足以坚守,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。将军本以兖州首事,平山东之难,百姓无不归心悦服。且河、济,天下之要地也,今虽残坏,犹易以自保,是亦将军之关中、河内也,不可以不先定。今已破李封、薛兰,若分兵东击陈宫,宫必不敢西顾,以其间勒兵收熟麦,约食畜谷,一举而布可破也。破布,然后南结扬州,共讨袁术,以临淮、泗。若舍布而东,多留兵则不足用,少留兵则民皆保城,不得樵采。布乘虚寇暴,民心益危,唯鄄城、范、卫可全,其余非己之有,是无兖州也。若徐州不定,将军当安所归乎?且陶谦虽死,徐州未易亡也。彼惩往年之败,将惧而结亲,相为表里。今东方皆以收麦,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,将军攻之不拔,略之无获,不出十日,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。前讨徐州,威罚实行,其子弟念父兄之耻,必人自为守,无降心,就能破之,尚不可有也。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,以大易小可也,以安易危可也,权一时之势,不患本之不固,不亦可乎?今若取徐州,多留兵则不足用,少留兵则民不保城,未可深入也。若弃之而东,则兖州必危,是将军无根据地也。"
重要事迹时间线
荀彧出生于颍川颍阴,出身名门"荀氏八龙"
被何颙誉为"王佐才",举孝廉,任守宫令
离开袁绍,投奔曹操,被赞为"吾之子房"
献"深根固本"之策,助曹操保住兖州根据地
官渡之战前力主决战,献计奇袭乌巢
因反对曹操称魏公,被赐死,享年五十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