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中的纳入标准怎么降重?
掌握实用技巧,有效降低查重率,提升论文原创性
什么是纳入标准?
在撰写学术论文,尤其是系统综述、Meta分析或临床研究时,“纳入标准”(Inclusion Criteria)用于明确界定哪些研究或受试者可以被纳入分析。常见的纳入标准包括研究设计、样本特征、干预措施、结局指标等。
由于许多研究采用相似的设计,纳入标准的表述容易出现重复,导致查重率偏高。
为什么纳入标准容易重复?
- 同类研究的设计相似,标准表述雷同
- 直接引用或模仿已发表论文的表述
- 缺乏对标准的个性化语言重构
- 术语使用高度一致,如“随机对照试验”、“年龄18岁以上”等
提示:查重系统不仅比对文字,还识别句式结构和术语组合。即使替换个别词语,也可能被判定为重复。
纳入标准降重的实用方法
以下是几种有效降低纳入标准查重率的技巧:
- 同义词替换:使用近义词或学术表达替代常见词汇。例如,“纳入”可替换为“选取”、“收入”、“包含”等。
- 语序调整:改变句子结构。如将“年龄在18-65岁之间的患者”改为“患者年龄范围限定为18至65岁”。
- 主动变被动:转换语态。如“我们纳入了RCT研究”改为“RCT研究被本研究纳入分析”。
- 合并与拆分:将多个短句合并为复合句,或将长句拆分为短句,改变表达节奏。
- 增加限定条件:在标准中加入更具体的描述,如“近五年内发表的中英文文献”。
- 使用定义式表达:对标准进行解释性描述,而非直接罗列。例如,“研究对象为经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”而非简单写“2型糖尿病患者”。
实例对比
原文:纳入标准包括:随机对照试验(RCT)、样本量大于50、发表于近五年、语言为中英文。
降重后:本研究选取近五年内发表的中英文文献,研究设计限定为随机对照试验,且每项研究的样本数不少于50例。
注意:降重后需确保语义准确,不能因追求原创性而改变原意。
注意事项
- 保持科学性和严谨性,避免模糊表达
- 确保修改后的标准仍符合研究目的
- 参考多个文献,综合表述,避免单一来源
- 使用查重工具预检,及时调整